• 服务
  • 顾问
  • 资讯
400-047-0007

行业巨变期,建造师更需看清趋势

时间:2025-05-20 16:35

近年建筑行业“裁员”“降薪”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,不少工程从业者开始动摇:这个行业是不是“要完”?考证还有意义吗?其实我们正处在建筑业的深度转型期,并不是“行业衰亡”,而是“规则更新”,而建造师作为关键执业角色,在政策、项目、技术三重驱动下,其价值反而正在向复合型、实操型、高附加值方向集中释放。

行业巨变期,建造师更需看清趋势

行业现状:增速放缓≠行业死亡

2024年,全国建筑业总产值达32.65万亿元,同比增长3.9%,虽然整体增速趋缓,但在房地产投资下降10.6%的背景下,这个增长仍具战略意义,意味着“脱房化”后的基建领域依然具备稳增长能力。市政、水利、新能源等细分方向成为发力重点。例如青海省2025年规划完成200万㎡既有建筑节能改造,雄安新区大力推广超低能耗装配式项目,建筑节能率提升40%以上,说明行业核心从“规模扩张”迈向“绿色智能”。

行业转型:传统房建缩减≠行业沉寂

确实,传统房建领域面临收缩挑战,房屋施工面积同比下降10.6%,部分中小型建筑企业退出市场。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业萎缩,而是传统低效产能正被更智能、更集约的模式所替代。

就像手机从功能机向智能机迭代,行业“玩法”在变。懂BIM、掌握绿色建筑技术的建造师,反而在新周期中更加吃香。

建造师证书仍是项目法定配置

证书的“硬通货”属性依旧明确:一级建造师是担任大型工程项目经理的法定前提,持证者平均月薪1.2万-2万,部分企业还提供每年3万-5万的补贴。造价工程师掌握核心计价权,资深者年薪可超30万。监理工程师改革后地位提升,薪资年增长达8%以上。证书不仅是薪酬保障,更是参与项目核心管理的“通行证”,在甲方、总包、设计单位均属“敲门砖”级别。

不过,证书的“含金量”也在分化演进。比如二级建造师的平均月薪约1万元,反而略低于一线土建工程师(约1.07万元),说明基层更重实际能力。企业招聘越来越偏向“证+技”的双核标准,特别是对施工员、安全员、质检等岗位而言,证书是加分项但不是决定项;而对项目经理、技术负责人等,则是“门槛+通行证”。

招聘趋势隐形门槛:证书+经验+技术

目前超80%的大型企业在招聘中明确要求“持证+经验”。例如某中型工程公司在招聘项目工程师时,优先考虑拥有一级建造师+BIM证书+两年以上施工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。证书已经不仅是“有或无”的问题,更是职业履历完整性和晋升通道的重要构件。在不少国企央企,数据显示持证人员晋升速度比无证者快30%以上。

新趋势人才:从“工种人”到“复合人”

建筑行业对人才的结构要求也正在重塑,突出三种趋势:

1.技术+管理复合型:既能做BIM,又懂项目流程,薪资普遍比单技能者高20%-30%;

2. 跨界能力强者吃香:如懂新能源/碳核算的建造师,能参与光伏建筑一体化、零碳园区等项目;

3. 持续学习型人才:2024年政策明确要求建筑企业年投入利润3%用于技术培训,未来机会只留给不断进阶的人。

在新形势下,“考证”本身也要有策略:

证书组合更具竞争力:如一建+造价师+BIM认证,形成“管理+计量+数字化”的黄金组合;

新兴领域证书加分明显:绿色建筑咨询师、碳排放管理师、AI算量工程师等,已在多个项目招投标和政府补贴中被明确列入“优先资质”。

从业建议:比行业更重要的,是你的适应力

与其焦虑行业,不如优化自我。

短期策略:稳住饭碗,聚焦基建领域(如市政/水利/新能源)项目机会稳定,抗周期能力强;

中期升级:一边考证一边学软件,如广联达、Revit、Navisworks,为参与BIM项目打基础;

长期转型:关注AI算量、数字孪生、低碳建筑等技术,布局智慧工地和绿色建造赛道。

建筑行业正经历“阵痛期”而非“消亡期”,

真正淘汰的不是行业,而是拒绝学习的人。建造师证书依然是职业发展的重要资产,但必须与技能、经验、趋势结合,才能激发更高价值。所以,与其纠结“考证还有没有用”,不如问问自己:“今天的我,比昨天更值钱了吗?”

TAGS: